资讯新闻
当前位置: 主页 > 汽车频道 >

记者调查农民工朋友圈想多交友却受限生活圈

时间:2018-07-17 13:46:19

朋友圈目标:方便联系客户

“那你用微信吗”他点点头,打开了自己的微信。翻到通讯录里仅有22名好友,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人是不是很少我去年到上海打工后同事让我用。以前在老家都用QQ。”在聊天记录一栏里,也就仅有一个同事之间的微信群活跃着。腼腆的他告诉笔者,他本来就不怎么说话,工作忙时更是连手机都摸不着。但他也觉得,今年是应该学着融入这座城市了。“别的同事平时都在微信里聊得很开心,我想,从微信里和他们改善好关系。”

羊羔疯能治好吗

编者按:从农村到城市,这是地域的跨越,是文化的转型,也是精神的融羊角风的症状合。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来到上海就业、生活,他们的人际交往、社会参与、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会有哪些改变本报记者连日来在上海火车站街访20位农民工部分性发作,试图从他们的手机中、从微信朋友圈中一窥端倪。因为了解农民工的生活生产,帮助他们完成角色转变,实现文化的融合,也是城市文明的进步。

对此,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院长章友德教授认为,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工作,他们的生活方式必然会发生改变。该如何变首先要从社交方式入手,“对于现在的农民工而言,除了物质外,他们也开始注重自己的精神世界。”他表示,朋友圈虽然不能完全反应在沪农民工的全部社交情况,但是它也是一面可以折射出在沪农民工生活、交友情况的镜子。加强人际交往,提高社会参与、改变行为模式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这座城市中。

朋友圈目标:可以组织吃个饭唱个歌

背着双肩包走出火车站,29岁的任洪低头摆弄着自己的手机。与王双不同,任洪相信“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因此他是一个十足的“低头族”。虽然去年才从湖南岳阳来上海,但他靠朋友介绍,迅速找到了一份厨师的工作。

任洪的朋友圈好友中,上海人有12个,全部是同事。“除了同事,哪里有机会与其他上海人交往”他说。

6年前,闫强只身一人来到上海,经过老乡的介绍到一个工地上工作。“那个时候为了留在上海,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会。搬运、搭建这些都是很基本的。”他回忆道:刚来上海的*一个下雨天,工地缺人,工地负责人让他上3楼一起搭脚手架,“这是我*一次上到这么高的地方看上海。”对于闫强而言,那时的上海就是从工地3楼望出去的一片景色。如今,他已经从当年的那个愣头愣脑的工地小伙成长为指挥别人的小头头,他的交友圈也逐渐变得广泛。

来自安徽阜阳的陈捷,已经在上海送了15年的快递,对于洋泾附近的住宅区,他都烂熟于心。朋友都称他是一个“上海通”,而他谦虚地表示,也就比自己的老乡多会几句上海话罢了。

朋友圈目标:和同事搞好关系

农民工融入城市,早已不是一个新话题了。在笔者街头随机采访的20名农民工中,他们有的在餐厅里端茶送水,有的穿梭在居民楼中收送着快递,还有的在建筑工地上搬砖……在面对“你有微信吗”这个问题时,有4名农民工表示自己从来不使用微信,问及他们原因,工作太忙、习惯用QQ等原因皆在列。在16名使用微信的农民工中,很多的有116名朋友,很少的仅仅有5名,分别为3名同事与2名老乡。“平时和一起干活的工癫痫的病因友吃住都在一起,我们不需要这种社交工具来联系。有什么话都可以直接说。”在采访中,许多农民工不约而同地说出了这样的话。

------分隔线----------------------------